昨天满帮,今天是它!北大教授创立的这家苏州企业上市首日暴涨13倍,高瓴2天在江苏收获2个IPO
这家苏州创企有什么魔力,引得资本市场如此热捧?
纳微科技 办公地点
公开资料显示,苏州纳微科技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几家可以同时规模化制备无机和有机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的公司之一。
高性能微球材料则被《科技日报》列为制约中国工业发展的 35 项“卡脖子”技术之一,门槛与壁垒较高。
价值方面,简单而言,纳微科技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生产的材料能助力生物制药关键材料国产化。包括恒瑞医药、丽珠集团、复星医药等国内生物医药领域头部企业均是纳微科技的客户。
高科技的产品也带来了利润。
招股书显示,纳微科技主营产品的毛利率基本均维持在80%以上,纳微科技2020年归母净利润较2019年增幅也高达210.31%。
值得提及的是,“PE一哥”张磊旗下的高瓴资本又押对了!
来源:纳微科技招股书
其上市前的前十大股东之中,高瓴益恒(持股占比3.62%)位于第8位。
需要注意的是,纳微科技也是高瓴今年迎来的第16家IPO企业。而6月22日上市的满帮集团市值已达234亿美元,6月23日上市的纳微科技市值暴涨超10倍。2天内,高瓴押对的两个江苏IPO,令其赚得盆满钵满。
纳微科技创始人江必旺是这番资本奇迹的关键人物。14年前,他作为海归创业者毅然回国深耕纳米材料领域。2006年回国后,他还被聘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并负责组建了纳微米材料研究中心。
通过复盘他的创业故事与科研理念,我们可以部分描摹出高瓴愿意投的科技创业者的画像。
江必旺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94年赴美国留学,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Binghamton学校博士学位,并顺利完成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
他也曾在美国罗门哈斯公司的研发中心做资深研究员。
纳微科技创始人 江必旺
回国创业之前,江必旺已在美国打拼十余年,拥有稳定发展的事业,还拥有 3 个可爱的孩子,生活条件优渥。
但生活也有义愤填膺之处,每当他看到外国人把“只会抄袭”、“不懂创新”等标签贴给中国人,“回国创立一家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公司”想法便悄然萌发。
真正促使江必旺下定决心回国创业的是 2004 年发生的一件事。
2004年,离家十载的江必旺从美国飞回福建老家探亲。当时,他了解到一位患有糖尿病的亲戚因长期注射胰岛素药物治疗而导致家庭不堪重负。
材料专业出身的江必旺当即想到:
微球材料是生物医药分离纯化的关键耗材,而下游分离纯化关系到药品主要成本。
如果能把生物制药这一关键的分离纯化介质国产化,就有助于降低中国生物制药成本,让更多老百姓用得起药。
事实上,因为中国当时没有微球的生产能力,定价权在外企手中。1千克微球,外企开价普遍在十几万元。这也导致彼时中国部分药品的价格居高不下。
纳米微球
纳米微球,这也是纳微科技日后的核心产品,业内则叫纳米粒:当颗粒小到一定程度,比如1到100纳米的时候,这些微球的性质和功能就发生了变化。
1克纳米微球材料的比表面积可以达到一个足球场那么大。
2006年回国后,他被聘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并负责组建了纳微米材料研究中心。
但相比于教学事业,创业事业才是他回国的执念所在。
选择落地苏州的理由则非常简单。
2006年,江必旺已创建了深圳纳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由于发展速度太快,迫于地方的限制搬了三次家。
“每一次搬家,都是一个劳心劳力、浪费时间的过程。公司需要一个稳定的、可以承受其不断发展扩张的场所。”
最终,他选择来到苏州寻找一个稳定而宽阔的办公地点。
一个背景则是,2006年,苏州工业园区与中国科学院、江苏省、苏州市共同出资创建了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坊间为此轰动,但也有不同声音出现。
“当时,苏州决定在国内率先把纳米技术应用产业作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些人不太理解。”这在当时也没有标准答案。
但这确实给纳米领域的创业者提供了较为优渥的产业环境。
2007年,江必旺创建了苏州纳微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首席科学家。
纳微启航,但机遇与挫折并存。
利好在于,他此前感受到的市场需求确实存在。
据说,纳微科技微球产品刚上市的第一年,没有任何销售团队,市场占有率就达到了20%,原因只有一个:纳微科技的价格是每千克5万元,不到进口品种的一半。
可微球这依然是个很小的赛道,从丁香园、蒲公英等行业网站上能够发现,早些年,纳微科技的名头只是在一些专业的药物研究人员之间口口相传。
用江必旺的话来说,这是个“孤独”的过程:
微球行业太小了,小到“甚至连你的合伙人、股东及员工都怀疑你的选择”。
因为如果光是实验室研究用,1千克微球都已经算是很大的量,这样的市场体量恐怕支撑不起一家企业。
不过很快,纳微科技等到了属于自己的机会。
2010年前后,伴随金融风暴的余威,欧美各大药企都放缓了创新药物的研发投入,大批中国籍或者华裔科学家开始“回流”中国。
这一轮“回国潮”促成了中国生物医药的“黄金十年”。当下国内一流的创新药企业,例如百济神州、君实生物、信达生物、诺诚健华等等,都是在2010年之后冒出来的。
很快,凭借海外科学家的技术和国内的资本优势,中国创新药领域迎来爆发。
纳微科技也终于等到了高光时刻。
公司两大业务板块分别是生物医药中的分离纯化,以及液晶平板中的光电领域材料。
从公司披露的2017年到2020年业绩来看,医药业务的比重逐年增加,增速明显快于液晶业务。
而中国的微球色谱填料市场,与医药行业的繁荣密切相关。
目前,纳微科技的主要客户包括复星医药、华东医药、恒瑞医药、丽珠集团、贝特药业、浙江医药、海正药业等一大批优势企业,以及瑞士帝肯、美国Ionis制药等一批外资药企。
不过,纳微科技虽然已经摸爬滚打了十多年,但在GE医疗等行业巨头面前还只是初出茅庐。
但资本的看好或许源于,江必旺这位创始人一直带领纳微科技走在自主创新研发的道路上。
纳微科技 发展历程
在纳微科技的官网上,其公司发展历程的叙事模式,与许多互联网创业公司的画风不同:
没有融资历程、没有荣誉展示、也没有斩获各类奖项的高光时刻,取而代之的是近20余种关键材料与技术的研发节点。
事实上,作为突破“卡脖子”难题的创业者,江必旺对技术创业也别有一番感悟。
“创新的道路起步很难,但一定会越走越宽。”
他曾表示,从公司成立之初,纳微就组建一个团队专注于硅胶色谱填料精确制造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在创业的头十多年的时间里,纳微科技一直默默无闻地坚持在这条与众不同的创新道路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但前期却几乎没有推出任何硅胶产品,只是专注于这一技术的突破、创新。
技术的突破确实带来高额的收益。
招股书显示,目前,纳微科技的聚合物色谱填料毛利率甚至高达91.45%。
高瓴无疑是这两周资本市场的大赢家。
随着今天苏州纳微科技的科创板上市,高瓴也迎来今年的第16家IPO企业。刚刚过去的一周,时代天使、科济药业、Lyell Immunopharma, Century Therapeutics、满帮与纳微科技这6家高瓴被投企业陆续上市。
分析高瓴今年以来的16家上市被投企业可见,10家为生物医药/医疗企业,6家为技术驱动型公司,全面注重科技创新可算是高瓴资本投资理念的一个侧写。
而高瓴似乎确实也找到了一套甄别创业者的方法论,什么样的创业者它愿意投?
在“高瓴时光机”栏目,我们找到了高瓴资本与纳微科技创始人江必旺的一场对话,其中几个简单的问答或许能对江苏创业者有所启发,这些高瓴投过的硬科技创业者身上或多或少有值得学习的品质。
1、高瓴:创业最难的事情是什么?
江必旺:心态的改变。以前不管是在美国大公司里做科学家还是在北大做教授,都会很受人尊敬。但创业后地位就发生很大变化,客户是上帝,客户提出的任何要求你都要认真对待。如果不能承受这种心态的转换,就很难创业成功。
2、高瓴:有没有最幸福的时刻?
江必旺:创业十几年,头发都熬白了。
曾经有药厂的客户朋友和我聊天。我说为了创业我放弃了美国安逸的生活,感觉有点遗憾。而朋友却说,北大不缺你一个教授,但中国生物制药这个产业不能没有你。因为纳微打破了国外对生物制药层析介质这一关键材料的垄断,也改变了垄断公司对中国药企的服务态度。这些话让我感觉自己创业艰辛是有价值的。
当公司创新型产品第一次到国外参展时,一位美国行业老专家看了我们产品后就问我是不是从日本过来的,我说我是从中国来的,他说没想到中国企业还有这样的创新能力。当我们的技术和产品得到认可和高度的评价,心里就觉得很幸福。
我觉得这就是我创业最大的回报,也是最幸福的事
3、高瓴:创业这么艰辛,为什么能长期坚持?
江必旺:很多“卡脖子”技术往往都是技术门槛极高,不是靠短期砸钱砸人可以突破的,而是要砸时间。
我们没有比别人更聪明,也没有比别人更有资源,但别人突破不了的“卡脖子”技术,凭什么会轮到我们?唯一的方法就是靠比别人更有耐心,比别人更能坚持。
我回来创业不仅希望解决关键层析介质国产化问题,也希望能通过创新赢得国内外同行的尊重。我一直坚信靠长时间的积累是一定可以产生重大技术的变革,这个是我愿意长期坚持的原因。因此纳微很多技术和产品的研发都是以十年为单位,正是这种长期的坚持才让我们获得成功。
我们一开始就从最底层的技术着手,投入多年的时间才研发成功色谱填料微球底层技术。我们这么做虽然早期会发展的慢,但一旦拥有这种底层基础,很快就可以把色谱柱做到世界领先水平,后面的路也会越走越宽。竹笋地下扎根好几年都看不到,但一旦冒出来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长出来十几米的高度
这场对话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如果有一台时光穿梭机,希望回到过去还是穿越到未来?为什么?
江必旺如此回答:
“如果有时光机的话,我还是会选择创业。但如果能重新来过,我会为家庭考虑更多,希望找到可以兼顾创业和家庭方案来创业,减少家人因为我创业而受苦受累。”